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 > 第685章 迁都北京(2/4)
    说完体己话,朱棣也不是那种婆婆妈妈的人,掉头就走。

    刚刚徐闻的话里,有句他很认同。

    大明此刻还需要自己这个皇帝,他没时间去感怀伤秋。

    姚广孝的故去,只是在大明官场泛起了一层小小的涟漪。

    他已经脱离朝廷太久,新进的官员只是听说过罢了,并不知道这位妖僧的厉害之处。

    而老臣们则清晰地认识到,老和尚的死,代表一个时代的落幕。

    以越国公徐闻为代表的新一代勋贵,才是朝廷的主心骨!

    虽然此前徐闻已经隐隐有一代文臣之首之势。

    但只有老一代的光辉全部散去,他们才算是正式接班,撑起整个大明。

    帝国的脚步,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逝去而停下。

    永乐十八年。

    北京紫禁城正式落成。

    徐闻全程督造,比历史上的那个规划更为科学,使用也更加方便。

    庞大而先进的上下水管道遍布整个宫殿群,估计后世也看不到故宫中那些标志性的大水缸了。

    工期拉得这么长,也是因为所有宫殿所需的柱梁,均取自南洋巨木,经过工部工匠反复试验后,得出最佳含水率,并且经过防腐处理,让它们不干不腐,也不会生虫,极大地延长使用时间。

    但就是处理起来工序极为繁复,后来还是徐闻亲自关注,带领自家弟子解决了相关问题后,才加快了速度。

    各个宫殿之间的距离,也是经过精心考究,光是相关的范式,也就是微缩模型都做了五版,最后才由朱棣敲定。

    这样的精心修建的宫殿,朱棣如何不满意?

    当年九月,朱棣便昭告天下,正式定都北京,进行迁都!

    当下整个大明帝国,朱棣的威望已经达到一个顶点。

    他一声令下,文武百官无所不从,举全国之力,将帝国的重心北移。

    同时各部官员除了在南京留下一套班子外,也在进行有序地进行迁徙。

    特别是国朝建立以来庞大的资料库需要转移,这些帝国最重要的财富需要小心对待,每天漕运上络绎不绝的官船。

    除了运送官员及其家眷外,压仓物就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