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气得满脸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口中不停地怒斥着。

    而此时,坐在一旁地上的朱标却显得十分淡定,他若无其事地摆弄着手中的一把稻草,对于父亲的暴怒早已习以为常。

    “爹啊,这不是错吗?好的东西不去学习和推行,偏偏要去效仿那些不好的旧俗,您不喜欢推动文明进步,反倒总是喜欢走回头路,开历史的倒车。”

    朱标抬起头来,看着愤怒中的父亲,毫不畏惧地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

    听到儿子这番话,朱元璋顿时瞪大了眼睛,大声反驳道,“咱这么做还不是为了咱们朱家能够长治久安吗?”

    然而,朱标的态度依然坚决,他嘴里嘟囔着,“那您之前还口口声声说着天子当与百姓共天下这样的话,现在看来,您这不就是在欺骗天下人吗?”

    “你……”

    一时间,朱元璋竟被朱标的话语噎住了,他张了张嘴,想要辩解几句,但最终却发现自己不知该如何回应这个太过实诚的儿子。

    沉默片刻后,朱标接着说道:“爹啊,其实这报纸上有些观点还是挺有道理的,比如说明实亡于洪武,大明亡国的祸根正是由你亲手埋下的呀。”

    “标儿,你变了。”

    朱元璋说道。

    朱标点了点头,一脸凝重地说道。

    “是啊,爹,我确实变了,这段时间以来,我在这牢房之中静下心来,反复思考了太多太多。

    爹,说句真心话,这次您真的做错了,要不然这样如何,您赶紧写一封诚恳的罪己书呈给母后。

    或许母后看在您已经认识到错误的份儿上,能够心生怜悯,将我们父子俩接回京城去呢。

    就算情况再糟糕一些,至少也能让我们走出这座大牢吧,难道您就甘心一直在这暗无天日的牢房里面待到老死吗?”

    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朱标整个人都变得沉稳和内敛了许多,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冲动急躁,而是学会了冷静地分析问题。

    这段时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朱标都会独自坐在那冰冷的稻草上,默默地回忆着过往的种种经历。

    尤其是对于当前的局势,朱标更是深入地进行了反思。

    所谓的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