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既然你想通了,那就去实心办事。正如太子的叮嘱:能不能催收上钱粮是其次,但要让百姓明事理。”
郎礼躬身告退。
老朱开心的感叹道:“一个医馆学徒都能让那小子给调教成栋梁之才……朕的这番心思,许多大臣都看不明白,哼,一群酒囊饭袋。”
医馆这边,太子朱标也很是意动。
“妹夫,元吉这孩子更适合为官,跟你学医有些屈才了,不如我带走吧?”
黄易白了一眼:“你带走?去哪里?翰林院?国子监?”
太子不解的说道:“当然是去一个专门教人做官的地方,让他学做官呀。”
黄易嗤笑都爱:“圣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天下学问很多,可治国的学问却不是教出来的。”
这是为何?
黄易笑着挥手让两个学徒下去读书了。
夸人的话是不能当面讲出来的。
黄易对太子解释说道:“你要把为官和治国分开来看,就能想明白了。”
“你说的那些地方,他们教出来的官员,也许一辈子都没见过黎民百姓。他们哪里懂得治国爱民?他们学的都是如何混迹朝堂,如何升官发财,如何融入所谓的官场。”
“可朝廷真正需要的是治国栋梁,所谓治国的学问,其实就是跟百姓打交道的学问。不接触百姓,能学会吗?”
太子惊呆了,他还是头一次听到这种言论。
虽然跟老师教的大相径庭,但仔细一想,似乎、似乎很有道理。
黄易接着说道:“我当然知道元吉是棵好苗子,让他留在我身边是在保护他。每日接触百姓,自然能够了解民生疾苦,只有懂了百姓的苦,将来才能学会如何为百姓做事。”
“倘若你现在把人领走,不是在帮他,而是在毒害他。好好一个少年,从小学会一套官场弄权的把戏……将来于大明朝廷来说,是福是祸?”
这……
“皇帝和天下需要的是栋梁,不是官场八面玲珑的权臣、政客。”
太子惊讶的问道:“妹夫,照你这么说,翰林院、国子监,甚至是科举……岂不是?岂不是都应该废弃?”
黄易的思绪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