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老朱下朝之后,来到了医馆闲逛。黄易正在制作烟花。
“年根底下,您是最忙的,怎么有空出来了?”
“哼,朕来看看你小子,看有没有在大狱受惊。”
咳咳……
黄易尴尬的连忙赔礼道歉:“您是怪我带雄英去了吧?我想让他看看,不是世上所有人都讲理的。”
老朱瞪了一眼,“大狱乃是不详之地,以后少去。”
黄易忍不住笑了,“如果不是摊上事了,谁愿意去呢?我若不去,那些被抓的人怎么出来呢?闹不好就要稀里糊涂被杀头。”
老朱点了点头说道:“朕正是为这个来的。”
“大明停止科举已经十年了,就这么一直不开科似乎也不行。不开科,百姓就没有识字就学的想法。百姓一直不识字,朝廷如何取人才?”
“可如果开科取仕,朕又担心选上来的尽是些酒囊饭袋、夸夸其谈的废物。只会舞文弄墨耍嘴皮子,可帮不了大明。”
“你小子脑子好使,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黄易竖起大拇指,“您老圣明!”
“这也是历朝历代最难解决的问题。书生从识字到科举,需要十年寒窗苦读,日夜都与经书诗句为伴。时间久了,自然就成了不接地气的书呆子。”
“懂民间疾苦,兼具文化的人,凤毛麟角,根本不够朝廷取用的。”
老朱笑着说道:“朕早年想过一个办法,那就是从粮长里面选聘官员,这些人懂种粮食,会算账,小富之家的农民,有家底供养读书,选上来可堪一用。”
黄易抚掌大赞,“确实如此。说起粮长,不久前我陪太子殿下一起下江南,回来的路上还遇到一个有趣的粮长,是个人才。”
“不错,我听标儿说了。所以直接把人留下了。叫郑沂对不对?现在跟着李善长跑腿办事呢。”老朱也知道这件事。
黄易眼前一亮,“您用人是真没得说。”
老朱笑骂道:“别拍马屁。说科举的事。”
黄易伸出一根手指,“我曾经见过一位老人,他用的办法是:让所有考上之人,先去指定的农村种地十年,跟百姓同吃同睡。十年后再根据具体才干决定任职。”
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