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下狱审讯,以正国法!”
又一位御史附和道。
“最近收到的这类信件可不少,他们说不定在暗中勾结串联呢!”
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猜测。
“好啊!这些叛贼要是真勾结到一块儿了,那还等什么?赶紧去查查这些信都是什么人写的,把他们一网打尽,一个都别放过!”
众人情绪愈发激动,言辞也越来越激烈。
都察院内,众御史一个个义愤填膺。
其实在这之前,他们或多或少都看到过类似的信件,内容也大致相同。
只不过,以往大家都选择视而不见,随手丢到一边。
可此刻,既然有人特意将这封信拿出来,要大做文章,他们的态度自然就截然不同了。
正所谓,不上秤没有四两重,上了秤,那便是一千斤也打不住!
谁敢说这信不是在诋毁圣上呢?
难道你也认同信中的观点?
还是说,你竟同情起这些大逆不道的“叛贼”了?
正因如此,此时官员们唯有一个比一个表现得更加愤慨,以此来彰显自己对陛下的耿耿忠心!
从另一方面来讲,许多官员早就想找个由头整治整治这些书生了。
虽说御史言官在朝堂上被视为清流,主要依靠朝廷俸禄维持生计,平日里不敢轻易贪污受贿。
不像工部那些负责工程的官员,或是外放担任实职的官员,手握大权,有诸多机会捞取钱财。
所以,大多数御史的生活确实比较拮据。
而且,确实也有不少御史自恃有“骨气”,以“清流”自居,坚决不沾染贪污受贿之事。
事实上,在金陵城,很多御史的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然而,身处官场,又身为御史,手握“弹劾大权”,又怎能真的做到一尘不染呢?
即便御史本人洁身自好,他们的族人、亲戚可未必能如此。
地方官员一旦得知谁家有人在都察院做御史,必定会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去巴结讨好。
讨好不了御史本人,就会转而从他的家人、族人、亲戚入手。
毕竟,御史就算再清正廉洁,也很难保证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