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个凭借网络粗浅了解历史的门外汉。
远非潜心钻研明史的专家学者,对历史细节的掌握本就有限。
再者,古代的史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部部王侯将相的专属传记。
平民百姓的身影总是模糊而渺小,很少有详尽的描述。
只要灾情没有直接冲击朝政,没有改变王侯将相的命运轨迹,哪怕无数百姓在灾难中流离失所,失去生命,修史之人很可能也会觉得不值一提,懒得在史书中留下只言片语。
通常情况下,只有当灾情引发了社会动乱,或者导致某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失势或崛起,进而影响到朝廷局势时,史官们才会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简略地写下“赤地千里,人相食”这类简单却触目惊心的文字,用以记录那段惨痛的历史。
要不然,后人想要了解历史上当地的水旱灾情,便只能从民间百姓编撰的家族史,或是地方县市所修的县志中寻找线索。
在县志的记载里,往往会有地方官绅为救灾而做出种种善举,表彰官绅爱民如子,重义疏财。
关于水旱灾情的信息,以及当时穷苦百姓的生活状况,正是隐藏在这些文字背后。
或许,这次的旱灾虽然来势汹汹,造成了无数百姓的苦难,却没有对朝廷大员的政治前途产生太大的影响,更没有触动大明朝政的根基。
在那些修史的读书人眼中,不过是死了些无关紧要的草民,实在不值得浪费笔墨。
当然,也有可能在某些不为人知的史籍中,还留存着关于这场旱灾的零星记载,只是朱允熥前世没有读到罢了。
“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正当朱允熥思绪万千,神游万里时,老和尚姚广孝熟悉的声音,骤然在耳边响起,硬生生地将他游离的思绪拽了回来。
朱允熥下意识地回过头,这才发现姚广孝、杨士奇、杨荣,夏原吉等三人,已然悄然来到了亭外不远处。
四人神色各异,却都带着一丝隐隐的兴奋与期待。
朱允熥脸上神色淡然,轻声问道:“何喜之有?”
姚广孝向前行礼,笑道:“陛下,今日政务处收到了蒸汽机工厂的紧急上报。”
“他们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