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退位让贤 > 第三百九十九章 大明旱灾,神器之用!朱允熥的忧虑!(5/6)
由于当时人口数量远比后世少,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能够满足大明百姓的基本需求,甚至还会有大量的盈余。

    然而,真正的难题在于,水灾、旱灾、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来袭。

    一旦灾害降临,往往会导致大面积的粮食绝收,进而引发严重的大饥荒。

    这种现象,即使是在号称盛世的时代,也屡见不鲜,成为困扰历代王朝的顽疾。

    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稳定的粮食生产状况,富裕的地主们都养成了大量蓄粮存粮的习惯。

    他们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可大量的粮食被囤积起来,长期存放在仓库中,一部分被风化变质,一部分被老鼠啃食,却未能及时流通到市场上,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饥荒时期粮食短缺的严峻形势,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在后世的现代社会,国家虽然依旧储备粮食,但这些储备粮主要发挥的是保底兜底的作用。

    粮食的储藏存在着严格的时间限制,不像古代社会,有人甚至会食用储存了几年,乃至十几年的粮食。

    在后世,储存时间超过两年的粮食,就只能沦为喂猪的饲料。

    因为几乎没有人愿意食用如此劣质的陈粮,大家都更倾向于吃新鲜的粮食。

    从经济角度来看,国家存粮其实是一项成本颇高的亏本行为。

    每年,国家都需要以高价购入一批新粮,同时低价处理一批储存已久的粮食。

    实际上,并不存在那种储存多年都吃不完的粮食。

    因为粮食的储藏周期决定了,只会也只能循环储藏两到三年内的粮食。

    一般来说,当年产出的粮食,一半作为新鲜粮食供人食用。

    另一半则储存起来,在两年或者三年后投放市场。

    不过,这时就只能作为猪牛羊等动物的饲料了。

    简单来讲,国库储粮的极限,也就是储存足够人们维持一两年生活的粮食,再多就难以实现了。

    真正保障粮食供应的关键,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抗灾抗旱能力的提升。

    别看后世同样会遭受水旱灾害,但实际上,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几乎不会出现导致大面积颗粒无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