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深谙一个道理:皇权虽至高无上,却脆弱如薄冰,只在十步之外。
任你权倾朝野,富可敌国,若身边近侍起了歹心,便是防不胜防的灭顶之灾。
因此,他对身旁的护卫从不轻易责罚,表现得宽厚仁和。
若真有护卫行事不妥,他也不当场发作,而是温和地将其退回原属部门。
从何处来,便回何处去。
待他们回到原处,若需惩处,自有原部门处置,井然有序,恩威并施。
这抽调制的确立,便是出于这样的考量。
更深一层的原因,则是朱允熥不敢将身家性命完全托付于任何单一势力。
帝王之道在于平衡,性命攸关之事,绝不可轻率交付他人之手。
让锦衣卫、刑部和新军三方人马互相牵制,天枢司居中调度,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天枢司成立后,除了护卫皇帝出行,还肩负另一重任,即“庇护”朝中重臣。
朱允熥颁下旨意,以彰显皇恩浩荡。
凡政务要臣、军务大员、中枢机要重官、各部堂官,以及外派的巡抚、巡按,甚至带兵的将帅,皆由天枢司派遣精锐护卫,确保其周全。
这既是天子恩赐,也是无上的荣耀,大臣们自无推辞之理。
这些护卫每隔一段时日轮换一次,返回天枢司述职,新一批护卫则接替上岗。
述职之际,他们自然会向天枢司详述自己是如何展开工作的,顺带也就将所护之臣的日常起居、言行动向都做了汇报。
这,便是朱允熥的另一层深意。
护卫之名下,实则暗藏耳目,既安大臣之心,又察大臣之行,可谓一举两得。
有了天枢司的周密筹备,朱允熥出宫再无繁琐阻碍,随行护卫训练有素,调度得当,他出行比以往顺畅了许多。
如今的他,日便要外出“巡察”一番。
当然,受限于交通条件,他无法远离中枢太久,多在应天府辖内四处走动,略尽目力所及之事。
今日,他便来到了应天府的长江码头。
站在码头高处极目远眺,十里江岸一派繁荣景象。
江面上,千帆争流,桅杆如林,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