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难度的情况下,再次把手术的门槛往下调了一截。
此外。
许秋对术中各种吻合技术也做出了详尽且细致的教学。
比如神经断端的处理。
需要显微裁剪为阶梯状,这样可以降低张力性神经瘤的发生率。
以及束膜缝合标准,推荐标准为9-0显微缝线行四定点定位缝合,但如果技术达标的话,做八个点的对位吻合更好。
而且这次的《技术报告》,也总算让他们知道,想要掌握颈七互换术究竟要具备哪些基础功底了。
一路看下来,赖光圳等人只觉得吃惊。
太精确了!
神经解剖学方向,需要了解臂丛神经的详细分支,其中重点掌握颈七神经根走行及支配区域;需要熟悉颈部筋膜层次与毗邻结构,比如斜角肌间隙、锁骨下区域……
显微外科方向,则要做显微镜下血管、神经吻合的专项训练,着重练习神经束分离与精准对位的技巧……
而更让赖光圳等人吃惊的是,许秋甚至还在《技术要点》中给出了最适配培养这些能力的方式。
譬如显微外科,则利用大尾鼠动脉,完成两百个小时的显微血管吻合实验。
甚至于……
许秋还在《技术报告》中提到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之前的不切断术式,是借助显微解剖、复合体等延长分离长度,借助复合体催动神经再生。
但,报告中提到了一个未来可能的方向——神经断端生物电场的定向调控。
这项技术,对许秋、戴楠等人来说没什么用处。
毕竟他们的目标是神经束膜缝合。
但……对只能缝神经外膜医生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技术报告》中提到:“……剑桥大学在一篇《natureneuroscience》的文章中发现,施加外部电场可加速周围神经再生。
“而这或许意味着,神经损伤后,断端会产生微弱的内生电场,而这种电场若是稍加应用,或可引导轴突向正确的方向生长。
“譬如定制化电极。譬如导电凝胶。若能用电场引导神经再生,完成断端电荷平衡,或可达成不逊色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