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都要认真努力,刘玉溪每天早上都带着他俩早起练武,科考没有一个好身体是不行的,平时家里的活该干也是要干的,农忙的时候也是要下地的,不管以后能不能考出来,都不能忘本。
她买的那些书和试题集都逐渐的拿出来,等刘玉安12岁,王信13岁的时候过了童生试,刘玉溪是坚信应试教育的成果的,你别说啥灵性不灵性的,能考出来再说这些也不迟,一个农家子你连君子六艺都接触不全,所以没考出来之前,你考虑其他的都属于是想多了。
刘玉安和王信成了童生以后,私塾的老师说他俩还要再进学两年,等下一次乡试再去参加会有把握一些,刘玉溪考虑他俩年岁还小,也赞同老师说的,就带着两个小少年开始游学。
从周边走起,人不是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么?走的地方多了,看到的风土人情就多了,路上遇到的事也多了,人的眼界见识就会自然而然的增长了,看问题的观点也会越来越客观。
在外面游走了一年,古代的交通工具太慢了,哪怕官道都是水泥路,可总有需要走小路的地方,一年时间也只够到府城周边转一圈,几个人都有些精神疲惫了,刘玉溪才带着他俩回到了王家村。
外公外婆已经是古来稀的年岁了,后面大家就都没有再出远门,王信和刘玉安就自己在县城读书,做饭洗衣服早就在游学这一年被刘玉溪培训出来了。每旬休息的时候回王家村,王大河他们每天送货的时候也会去看看他俩,所以没有啥不放心的。
刘玉溪大多数时间都留在村里陪老人,有时候打猎也是不进深山了,时间太长,怕出意外。
果然在这一年冬天,两位老人都走了,走的时候是开心的,家里越过越好,四世同堂,家里的第三代眼看也要出个读书人了,门庭就快转换成功。不过还是有点遗憾的,毕竟没有亲眼见到这些,而且刘玉溪没有成家,老人家多少还是不放心的。
等到来年的时候王信和刘玉安都考取了秀才功名。刘玉安的婚事是他自己和刘玉溪提的,是他私塾老师的小女儿,两人小时候见过,他老师也有意促成两个小儿女的婚事。刘玉溪就找了媒婆上门提亲,并在他老师家附近,给刘玉安重新买了一座二进院子给他二人婚后居住,反正他们家他们俩人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