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一定。
李恪虽然心里有怒气,但如今也是长了记性,想先问清楚怎么回事。
李恪看向身边的路人问:
“这位大哥,那人是谁啊?怎么这么凶狠?”
路人扭头看了看李恪,一身的蜀锦和长安雅言,一看就是才从长安出来的人。
于是路人压低声音,低着头说:
“你是长安来的吧?你不知道他不奇怪,他是本地有名的人物,名叫杨勇,干的就是"公廨本钱"的买卖。
你是长安来的肯定知道‘公廨本钱’是干嘛的,那父女两一看就是借了"公廨本钱"还不上了。”
李恪当然知道公廨本钱,其实就是朝廷放贷给民间,但不是朝廷自己放贷,而是让一些人从朝廷这里拿本钱,去民间放贷。
一定时间内连本带利收回来给朝廷,朝廷就能给你一个“候补官员”的名额,哪里缺人了就让你去哪里。
这是在南北朝时期兴起的,但最初是地方官员为了给自己衙门赚点办公钱,因为南北朝一直在打仗,钱大都在军费,没有多余的给地方衙门,他们只好这么干。
到了隋朝,隋文帝亲自出面规定,州一级的官员也能这么干,这样大大减少了地方官员从赋税里抽取钱财当“年俸”。
到了唐朝,李渊更狠,直接加大力度,因为当时他手下吃皇粮的一大堆,他直接把官员的月俸,都从公廨本钱里出。
为了鼓励公廨本钱,他还以当官为奖励引诱大量人来干这事。
这也是为什么唐朝的官员会不缺钱,因为他们的月俸根本不需要国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