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北果南种!
该品种的苹果,在镇前公社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
单株产量突破400公斤,含糖量高达15,从这点上来说,远超原产地的表现。
当时和政县从上到下高兴坏了,种植苹果的气候有了,政策也有了,就差一个技术了,
于是当时的县委书记远赴山东,聘请当地的技术团队来和政指导苹果种植技术。
山东技术团队还真有两下子,他们带来的&34;矮化密植&34;技术,使和政苹果的亩栽植株数,从40株增至110株,
再配合&34;环剥促花&34;等创新栽培法,成功打破传统种植纬度限制,产量再创新高!
经过五年的摸索,和政官方对于种植苹果保持了高度一致的意见。
那就是搞!
大搞特搞!
于是在1978年,和政全县共组建了23个苹果技术推广站,形成&34;县有专家、乡有技术员、村有示范户&34;的三级体系,
支撑着全县范围内,7134亩苹果园的日常管理。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各种物资奇缺。
尤其在南方,苹果更是稀缺物中的稀缺物。
在那几年里,和政县依靠苹果这个产业,在周围几个兄弟县市里面,着实风光了一把。
也实打实的过了几年好日子!anz(相对的好日子,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依旧是贫穷。)
可惜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原本大有可为的“北果南移”工程,却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浪潮中,逐渐褪色。
在市场浪潮下,和政苹果的生存出现了巨大的危机。
因为改革开放后,虽然还没有全面发展起来,
可已经有胆大的时代弄潮儿,把北方的苹果通过各种物流手段,大举运到南方。
市场就像一潭湖水,被扔进去的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
原本一成不变的运输成本,因为有了竞争,大幅下降!
根据1981年的市场数据,以山东苹果运到胡建这边为例,其运输成本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