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觉得有必要去给大哥说一下,祸水东引也好,总不能天天让人来家里闹。
石城炒货厂规模并不算大,能收的打瓜籽并不多。
今年从来李家买打瓜种籽的各家数量来看,明年打瓜种植差不多就是一百来亩,产量不可能都是两百公斤,少一点儿,最后最多也就十几吨。
炒货厂吃不掉就可以去往种子公司卖一批。
不过这样种下去,这两块八的价格也不知道能保持多久。
吃过中午饭,在院子里聊了一会儿天,李龙把姐姐李霞已经回石城的事情给顾晓霞说了,顾晓霞的意思是有空可以去看看他们。
李龙自然是没意见。
顾晓霞去上班,顾博远去开店,李龙则开着拖拉机直接往队里突突突而去。
杨大姐把厨房里收拾干净,出来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准备下午推车要卖的饭。
她靠着平时推着卖饭的车子,缓缓的蹲了下去。
兜里就有一封才从老家寄过来的信,那信上并没有写出来丈夫韩新诚的地址,反倒说公公年事已高,病了两回,家里没钱了,让她寄些钱回去。
看笔迹是小叔子韩新仁写的。
杨大姐分明记得走的时候公公五十八岁,身体很硬郎,下地干活比村里有些年轻人还要好些。
而丈夫每个季度会寄钱回来,或二十块,或十五块。
这钱在老家农村里算不少的数目了。钱是寄给公公韩大壮的——公公韩大壮的父母是农民,公公自己却上过几年的学,所以给孩子起的名都挺有文化气息。
每次收到钱,韩大壮会从中取出几块钱交给杨大姐,作为女儿韩芳上学费用。
杨大姐分明记得很清楚,丈夫韩新诚过年的时候回来说过,一定要让女儿上学。只是在自己来这边寻找丈夫之前,公公不知道是听了谁的话,不再给杨大姐钱。
公公告诉她,女孩子上学没什么前途,韩芳不小了,可以干活了,在家干几年活,差不多年纪就可以说亲了。
她猜测这话是小叔子韩新仁说的,但并没有证据,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不想让韩芳辍学,所以思虑再三,她才决定带着韩芳来北疆找丈夫。
这个决定对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