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锅一样,礼部尚书梅执礼、吏部侍郎李光等文官纷纷出列反对。
至于为什么文官反应这么强烈,根上还在赵匡胤身上。
刺字是五代十国时期流传下来,主要是为了防止逃兵,当时也确实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
宋太祖接管的军队以后,他的很多制度都是延续前朝,因此,这一制度也被继承下来。
后来宋朝为了避免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队乱政,宋太祖开始大规模的打压军人,羞辱军人,要让军人无法抬头。
在这诸多原因的作用下,于是宋太祖就推广了在军人脸上刻字,一个是让军人知道羞耻,让他们不以军人为荣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低贱,然后安分的做事。
既然已经定下了政策,宋太祖和他的后人立刻将这一政策严格执行下来。
经过几代的努力,宋朝开始形成一种舆论,凡是当兵的都是最低贱的人,看水浒传我们就知道,一旦骂人,骂的最狠的就是骂别人是贼配军。
而且在整个社会舆论上,也形成了一种叫做“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舆论。
而且,大宋是募兵制,募兵制中,军士的装备、军俸、衣粮,全由国家供应。
一旦参军,马上就发衣服、发钱,称之为“招刺利物”。
尤其是遇到灾年,大宋更是大量从流民、饥民中招募士兵。
防止士兵光拿钱,不干活,福利到手之后就逃跑。
“刺字”就是个防逃的好办法。
宋代士兵招募来之后,有个“参军三部曲”:
第一步先检查体格,按身体条件分去不同的军种;
第二步,刺字;
第三步,发给衣服和钱。
刺字的部位包括脸、手臂、手腕、手背,偶尔有刺小腿、耳背的。刺的内容,主要是番号,还有刺姓名。
刺脸的话,并不是在脸颊上,是以额头和两鬓为主。
当然,大宋军队也不全是招募来的。
大量被发配的罪犯,也是士兵的来源之一。
第三个来源是抓壮丁,为了抓壮丁,不光是强虏强掠,而且无所不用其极,各种手段都使过。
包括伪装成梢公,等进城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