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排、一个防空排、一个工兵排、一个通信排,加上必要的后勤和指挥人员,总计约680人。"
他用激光笔指向结构图的各个部分。
"这些部队将被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同时保持高度的协同性。”
“在通信系统上,我们会采用全新的战场网络架构,确保各作战单元实时共享情报和战场态势。"
徐如达若有所思地点头。
"这种编制与我军现有的加强营有什么本质区别?"
"本质区别在于指挥架构和战场协同方式,"方宇坚定地回答,"传统加强营是临时拼凑的战斗群,各部分仍保持相对独立的指挥系统和作战方式。”
“合成营则是彻底融合的作战单元,从训练、指挥到后勤保障都是一体化设计的。"
南部战区司令赵国强中将目光炯炯地盯着组织结构图,忽然开口。
"这个编制看起来确实很灵活,但关键是实战效果。方总工,你所说的对抗测试,打算选择什么样的对手?"
"一个标准的加强团,包括三个步兵营、一个坦克营,加上团属炮兵和工兵支援,总兵力约2500人。"
方宇胸有成竹地回答。
"在兵力对比上,我们处于劣势,但我相信合成营的作战效能会弥补这一差距。"
这个回答引起了会场一片哗然。
几位年长的将军互相交换着难以置信的眼神—一个营对抗一个团?这在传统军事理念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太冒险了!"张立新少将摇着头说,"这种兵力悬殊的对抗,即使是演习也会给士兵带来挫折感,对军心不利。"
但赵国强中将却对这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兴趣。
"让我来理解一下,方总工,你是认为质量可以弥补数量上的差距?”
“这种合成营的作战能力真的能超过传统编制的三倍以上?"
"是的,赵司令。"
方宇的语气更加坚定。
"在现代战场上,作战效能不再简单地与兵力数量成正比。”
“信息优势、决策速度、火力精准度和协同能力才是决定因素。合成营的设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