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李嗣源还任命太子宾客郑珏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工部尚书任圜为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三司。这些新任命的官员都是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之士,他们将为后唐新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徐州节度使李绍真、贝州刺史李绍英、齐州防御使李绍虔、河阳节度使李绍奇、洺州刺史李绍能等人也上书李嗣源,请求恢复原来的姓名。他们表示,自己原先被前朝赐予了新的姓名,但现在新朝已经建立,希望恢复本姓以表忠诚和归属感。其中李绍虔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我本来姓王,后来改为杜姓,又蒙前朝赐予现在的姓名,现在请求恢复本姓。”李嗣源见状,下诏都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于是李绍真改名为霍彦威,李绍英改名为房知温,李绍虔改名为王晏球,李绍奇改名为夏鲁奇,李绍能改名为米君立。
在节度使的任命方面,李嗣源也进行了调整。他加授青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符习为兼侍中;徐州节度使、检校太傅霍彦威也加授兼侍中,并移镇郓州。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李嗣源对节度使的重视和赏识,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丁巳日,李嗣源首次下诏规定文武百官除了正衙常参外,每五天要到内殿问候一次。这一举措既体现了李嗣源对百官的关心和关怀,也加强了朝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五代会要》对此也有记载: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五月三日下敕令说:“今后宰臣文武百官,除了常朝外,每五天要入宫问候一次。如果有紧急公务需要开设延英殿会议,则不在此限。”
另外,在地方治理方面,麟州也传来了好消息。麟州上奏说,指挥使张延宠作乱,焚烧抢掠市民,但已经被及时杀戮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