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塑强汉 > 第365章 君主立宪(2)(1/3)
    第365章 君主立宪(2)

    随之,荀彧就给大家详述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三种断句方式。

    在座诸公看到这三种断句方式,心神俱震。

    他们在读书时,先生可是只教了他们一种断句方式,也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荀彧告诉大家,这是“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为了维护皇室统治,专门以孔圣之言,行“愚民”之事而篡改了断句方式。

    真正的断句方式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目的是为了让草民、贱民受教化、知礼仪。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注意,这是在养“士”,而不是普及教育。

    所养之士,自然都是出自士族之家,本就是读得起书之人。

    而董仲舒之所以要“养士”,则是以皇家名义,培养大量儒生,把“独尊儒术”落在实处。

    毕竟,儒术中的“尊卑之说”、“纲常之论”和“愚民之策”,最适合维护皇权。

    士族则以家学为基、太学为冠,逐渐掌控了朝野的话语权。

    再加之“察举制”,自然而然便会形成士族集团与皇权的对峙之局。

    若非如此,先帝想购买马匹,士族也不敢开出“两百万钱一匹”的天价。

    士族垄断了知识,更是不愿百姓读书并习得治国之道。

    这也是所有士族的家学永不外传的根本原因。

    士族分了皇权,必然造成两权之争。

    此乃弊之一也。

    立周之时,姜尚常对周王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

    然而独尊儒术之后,天下就变成了一人之天下,而士族分权又变成了两人之天下。

    皇权独断,虽然有利于中央集权,却不利于能者治国。

    其他不说,仅有汉以来,昏君、庸君可不算少。

    先帝刘宏的各种作为,对大汉的危害有多大,在座重臣自然心知肚明。

    之所以出现昏君、庸君,甚至是不谙世事的幼君,“昏者、庸者治国”,能者、贤者、仁者反遭昏者、庸者之害,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