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笑了笑,眉间眼里浮现出些许快活与放松,对车上几人道:“自蒙童起,读书十数载,我与几位兄台皆顺利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有幸在会试和殿试上相聚。
今日殿试后,在科举一道和往日付出的辛勤时日上,我等也算有个交代了。”
车上几人闻言,皆神色动容。
邓英抬首,看向坐在对面,面容清冷的青年道:”郑兄连获小三元,解元,会元和状元,乃大乾开国以来,第二位连中六元之人,陛下赐下明章二字,同郑兄相得益彰。”
其余几位进士闻言,十分惊讶,他们不比邓英消息灵通,所以直到此时,他们才知晓郑颢竟然连中六元。
他们面面相觑,六元及第是何等的人物?!
这般如文曲星在世的人物,最近还是在太祖平定天下后,举行的第一次殿试中出现,此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而且,那位六元及第的人物为太祖所看重,生时为太祖的左膀右臂,当朝权臣,死后亦被太祖追封为亲王,可谓是生前享尽殊荣,死后哀荣更盛。
轻握袖下的花束,郑颢不是伸手打人笑脸的人。
他神情微缓,谦逊道:“邓兄过奖了。”
而后,他回忆起邓英在殿试中的名次,开口问道“此次殿试,邓兄位列二甲前十,日后打算作何安排?”
按照大乾吏部安排新科进士的惯例,一甲进士,从状元到探花皆入翰林院,二甲进士则前往六部观摩,或者被派往地方任职,至于三甲进士,如果家中没有关系的话,最后只能前往地方任职知县,或者府学教授等官职。
当然,二甲进士不单单前往六部和地方任职,在琼林宴后,他们还有一场考试,通过者可以成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的庶常馆学习,三年后进行考核,若是成绩优者,可留翰林院任编修,检讨等官。
邓英位列二甲第七,与他会试的名次相差无几,但这样的成绩参加庶吉士的考试,通过的可能性并不大。
郑颢微垂眼眸思索着。
邓英也知道自己不可能通过庶吉士的考试,除了一甲进士外,二甲前面六人不是出自书香门第,便是大儒的亲传弟子,他会试和殿试都超越不了他们,更不要指望后面这场考试可以越过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