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老百姓除非是被驴踢了,才会把脑子别在裤腰带上,跟这些人去造反。

    他们也不是没试过,放出一些谣言。

    结果非但没有任何效果,那些散播谣言的人还被百姓们举报,因此而损失了不少人。

    因此,哪怕这几年的大明,远远还称不上是风调雨顺。

    可百姓们的日子,却是过得越来越好了。

    这种情况,朝廷上的感受最为直观。

    首先就是税收,几乎是肉眼可见的增长。连带着手工业,以及商业都空前的繁荣。

    虽然,这并不是朱棣一个人的功劳。

    可他毕竟是现在的皇帝。

    老百姓们都是简单纯脆的,自然而然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在了朱棣这个治理天下的皇帝身上。

    一时之间,朱棣在民间的声望,几乎直逼朱元璋。

    文渊阁。

    内阁的三位阁臣,现在对朱棣佩服得五体投地。

    “看来是我等杞人忧天了,原来陛下早已经胸有成竹。无论给楚王多大的权利,他都不敢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杨荣摸着胡子感叹道。

    杨溥故作不解地道:“此话怎讲?”

    “宏济何必明知故问?如今陛下声望如日中天,就算楚王是太上皇的嫡长孙,如果敢行我违逆之举,也会遭到全天下的口诛笔伐。这种时候,对楚王施之以恩,反而能彰显陛下的胸襟。如此手段,老夫不相信宏济你看不出来。”杨士奇没好气地点着杨溥笑道。

    自己的那点小心思被拆穿,杨溥也不生气,反而抱拳道:“我这点小手段,果然瞒不过两位大人。”

    朱棣毫无底线的纵容朱允炆,让三位阁臣忧心忡忡。

    偏偏无论他们怎么进言,都被朱棣当成了耳旁风。

    他们原本以为,用不了多久,原本已经有了兴旺之势的大明朝廷,就会迎来一场腥风血雨的争夺。

    结果等着等着,他们却发现好像根本就不用担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棣的声望飞速暴涨,估计用不了多久,都能超越亲手创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

    造反?

    谁敢在这个时候造反,都是以卵击石。

    就算没有修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