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二战,我在苏俄当少尉 > 第251章 穿甲弹(2/3)

    它的表现很差,在1000的距离在垂直钢板最多也只能打95。

    美国人也同样发现是钢材与制造工艺的问题。

    苏联对此的解决办法是增大口径,穿甲效果不够那就继续增大口径,这种粗暴的方式倒是省去不少的测试环节,节省时间。

    而后期苏联发明的大口径钝头弹与大口径ap弹也确实非常好用,因为口径比较大。

    美国也发现苏联对于炮弹的设计思路也相当有趣,他们喜欢比较在实战中测试炮弹的效果,包括后来的cx战争,而苏联也的确是这么干的。

    他们往往会把大量未经测试的炮弹甩上战场,根据前线反应结果进行改造,对其进一步研发。

    这跟美国经过多次测试,等把结果炮弹性能确定好后再送上战场有很大不同。

    当然,两者环境不同。

    苏联是因为本土被入侵,没有太多时间,美国本土则是稳坐钓鱼台,他们只需要派军远征。

    苏联炮弹质量堪忧的根本问题还是上层只相信口径,并不重视炮弹的研发。

    在二战结束后,苏联则开始对于被帽弹的研究,毅然决然的舍弃已经研究多年的钝头弹。

    其实对于被帽弹苏联是有研究基础的。然而当时不知是什么问题,苏联异于常人的决定从零开始研究钝头弹,陆军要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不能借鉴海军的经验弹种。

    但兜兜转转苏联还是回到原点,他们在二战结束后得到不少德国关于被帽弹研究的资料,开发出属于自己的被帽弹。

    只是效果相当差…这批被帽弹它们不如美国的截尖弹318,甚至都不如苏联自己十年前造的钝头弹。

    50年代的苏联坦克在防护能力上往往都超越美国坦克,而这种巨大的优势往往都会被美国的火炮给拉平。

    美国的火炮与炮弹研究在50年代已经遥遥领先苏联。

    而当时的苏联还在做左手厚装甲,右手被帽弹,天下我无敌的美梦…

    在坦克装甲方面,二战初期苏联的装甲质量也非常差,并非是造不出好装甲,而是战局吃紧,上面要求尽量节约时间,下面的坦克工厂也只能通过减少热处理的方式来节约时间,扩大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