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王希孟则读懂了赵佶心中的梦想,历史给了这对君臣或者可以说师徒,一个相互成就的机会。
赵佶希望王希孟绘制出一幅前所未有的画作,在这幅画作之中,既要有北方山水的雄奇巍峨,浩荡无边,也要有江南仙境般的云雾蒙蒙,小桥流水,更要有人在画中游,这幅画还应该要有音乐般的动人旋律,以及世人不曾领略过的色彩。
公元1113年的四月,一幅12米长的画作完成了,赵佶把心中所愿交付给了一个18岁的青年,而王希孟则用天才般的领悟力,充沛的情感和努力加倍回报给了予以自己信任的帝王。这天赐的青绿两色,并不是对真实山水的简单描摹,这是王希孟充满精气神的青春,更是赵佶心中的无限江山,跨越千年,依然美的光芒万丈。
他是献给一个时代的更是万古长存的,这幅画被后世命名为《千里江山图》,只是画中有江山,江山真如画吗?
赵佶曾说,“朕万几无余暇,别无他好,为好画尔。”宋朝时,因为禅宗的不断发展,佛教与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逐渐走向了世俗化。
而赵佶本人,则对道教更加的推崇,无论佛教,禅宗还是道教,都侧重于心性修养的内省。宋朝的美学风格源此而来,在一定程度上,宋代继承了魏晋的风骨,更多的寄情于山高水长,云淡风轻。题材也从唐代的偏重于人物,逐步的转化为更侧重于山水花鸟。中国美术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自此开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并逐步的走向了全盛。
到翰林画院学习的人,有六个专业方向可以选择,传统界画一门,通常描绘建筑和市井,通常采用界笔直尺划线的方法,要求要有规范严谨的造型,因此,选学的人并不多。而选择的学生当中,有一个人叫张择端,而他创作出了一幅传奇的画卷,名为《清明上河图》,这幅长528厘米,宽245厘米的绢本长卷,用墨线勾描,精准的绘制出了清明时节,开封汴河两岸的热闹景象。后世将其奉为神作,认为他高简苍劲,超然入神。
然而,在当时,赵佶并不以为然,或许因为画中的场景对他而言只是寻常,或许是画中缺少了他所钟爱的高远意境,也或许是因为单调的墨色不如青绿色,那么的漂亮。总之,不管是何原因,这幅旷世神作并没有被召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