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的菜系口味偏淡,谢酒儿喜好麻辣的重口味,随便吃了几口,就回了小院,开始自己琢磨商行的事情。
世家手握的大权无外乎书籍,粮食,食盐和漕运等种种国家的命门,而且,从明面上来说,那都是朝廷的,不是世家的,可事实上它的实权就落在某一个大家族的手里。
就拿漕运来说,大顺境内八成以上的漕运都是崔家的,一旦君臣不和,皇上想通过漕运运点东西到别处,那东西能不能送到地方上,会不会半路遭了难,出了问题,都得看崔家家主的心情爽不爽。
再说粮食,落在谢家手里,谢家的粮行遍布九州,谢家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粮食的价格。
如今北疆有了千里沃野,粮食自给自足,可其他地方的将士所需粮食一部分是百姓纳贡所得,另一部分就要靠朝廷出资买粮。
平日里还好,若是打个仗,谢家不赞成,故意抬高粮价,军营那边能不能揭开锅都难说,更别提打仗了。
这也是萧瑾玉处处掣肘,在朝堂上与大臣不和,但也虚与委蛇,没有彻底闹僵的原因。
作为皇帝,需要采买点东西,价格被大臣随便拿捏,心里不窝囊才怪呢?在这种情况下,他确实很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按照他的设想逐步实现一个国富民强的大顺。
这才一心想通过组建商行的方式,掌握主动权,因为就算有法子逼着崔家交出漕运权,一时之间也难以培养出优秀的船员,掌握一定的造船术。
夺了权又无力经营,还不得乖乖交回去。
谢家的粮行,那本就是人家的家族产业,没有人可以左右他,除非成了一个比它更大的粮行,与之抗衡。
还有书籍方面,基本上是吴家独占鳌头,虽然如今吴家只剩下了一个吴桓,但吴家的珍藏的书籍一直比其他各大家族的总和还要多。
另外,吴家如今势微,在造纸术上已经被裴家远远的甩在后面,裴家靠着造纸,赚的盆满钵满。
还有食盐,王家一直掌握着大顺大量的食盐资源,与漕运一样,以朝廷的名义而存在,但决定权实际在王家手里。
天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深秋已至,天都黑的早了,谢酒儿思绪流转,最终得出个结论:“如今正是收获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