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黄巾起义开始 > 第74章 制度框架(1/4)
    而李信在大致封赏完一帮子文武,和草原诸王之后,又梳理秩序,完善法度,根据历朝的政治构架。

    搭建了属于诸夏的制度体系,那就是一阁两院,和三省六部,以及九府军区制,三套行政架构,既矛盾又相辅相成。

    内阁是李信根据,汉帝身边的十常侍,以及历史上猪明的内外制度,有感而发创立的。

    主要成员有东王太史慈、凉国公贾诩、辅国公臧霸、韩国公徐晃、

    燕云侯张辽、齐国公韩忠、顺义侯王雄、西王步度根、北王拓跋荣、复王慕容度、东兴王魁头、乌胡候苏朴梢等人组成。

    内阁没有具体职务,相当于李信身边,一个国事咨询机构。

    拥有参与时势分析,和国事议政的权力,基本涵盖了李信麾下所有的,军事势力的成员。

    其中韩忠为原匈奴八旗势力的代表,步度根是西部鲜卑的代表

    拓跋荣是北部鲜卑代表、慕容度是南部鲜卑代表,苏朴梢是东胡势力代表

    甚至就连魁头这员,未曾前来觐见的东洲兴王,李信也给予了一份席位

    对于拉拢辖制这些边外势力,李信手腕可谓是简单粗暴,看上去毫无政治头脑可言

    那就是,直接将他们吸纳,融入夏军或者说整个大夏,这个统治集体中来。

    并且占据高层位置,拥有一定的决策参与权

    这样他们才能在,长期的共事中,主动争取利益,增强集体利益归属感

    除了内阁之外,便是夏军文武的两院制,即南部政务院,北部巡务院。

    两院对应的,则是长城南部的农耕文明,与长城以北的游牧文明,两大管理机构。

    所谓两院制,是李信借鉴了,宋辽时期,大辽的南北面官制

    辽史百官志,契丹旧俗中记载:官制朴实,事简职专,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

    太祖神册,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原,官分南北,以牙帐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太宗为了统治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百姓

    一点点摸索出了,南北官分制的策略,即所谓的南面官,和北面官

    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税赋兵役之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