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皇宫内。
崇祯帝在他那个小书房内来回地走动着,显得心神不宁。
这是他一贯的表现,每有大事发生,都会是这个样子。
从少不经事的信王,到今天大权在握的一国之主,他已经走过了十几个漫长的年头。其中太多的辛酸,只有他知道,也因此改变了他的性格。
随着国内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他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独处,更加地孤言寡语。
即使心内有再大的痛苦,也不喜欢向人述说,就连皇后,他也不愿意分享。
最多的时候,便是在书房内转圈子。
这两天,他收到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章,既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
坏消息主要来自豫陕,那儿是灾民暴乱的重灾区,是受流寇李自成影响最大的地方。
李自成号称拥有百万之众,组成如此庞大队伍的,主要还是这两地的灾民。
都怪地方政府无能,制造了这么多灾民。饭都吃不上,还能不造反吗?所以土匪越剿越多,成为了一个死循环。
每天都有前线的战报送到他案头,但却很少有叫他满意的消息。不是某城告急,便是某场战役又吃了败仗。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害得他都不想看前线的战报了。
天天都这样,不看这好,看了就闹心,这样的战报不看也罢。
但当崇祯爷看了东厂送来的一份情报后,心情马上变得好起来。
信是张信送来的,是他在走出三河寨之后,利用飞鸽传信的方式,给东厂发回的。
东厂收到信后,认为事关重大,马上以最快的速度把信送进了皇宫。
值班太监知道信的重要性,立马把它送到皇帝书案最显眼的位置,便于皇帝第一时间翻阅。
这是近段时间崇祯皇帝看到的最好消息,看完后一扫愁云,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干的漂亮,”他把信放在案头上,自言自语道。乖
好像读的不过瘾,他又把信拿起来,重读了一遍,如此四五次,最后才放在桌上。
信是张信写来的,短短三百字,但信息量很大,祟祯几乎能肯下来了。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