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高。相较于出一时之气,百姓更善于忍气吞声,关注吃饭问题。
就比如之前状告孔府的那位,虽然隆庆帝下旨命太医全力养护,但还是因为油尽灯枯去世了。
万幸的是,这位蒙受冤屈之人,亲眼看到了孔府满门尽灭的下场,这或许是唯一的告慰了。
但不管如何,这种制度是先进的,是跨越时代眼光的。朱元璋看到了属于百姓的力量。这是华夏社会文明的又一次伟大尝试。
隆庆帝将桌子上最后一本奏折朱批完毕后,看着一旁堆积如山的奏折,一股满满的成就感涌上心头。
朕好强啊!!!
可下一刻,十几个小太监源源不断的将新的一批奏折搬到了隆庆帝的桌子上。
隆庆帝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心里一阵发狂:朕不要加班!朕要找梓潼!(﹏)
可再埋怨,活还得干不是。
隆庆帝闭目歇息片刻后,一头扎进书山图海,继续和奏折搏斗。
而那本巡按御史为难的折子,就在这堆奏折其中。
……
当天晌午,薛虹的折子被送到了太子府,下午太子就召集官员拿出来了章程。
第一,立刻准备材料、粮食,搭设粥棚,与此同时下令顺天知府立刻查清京畿地区受灾情况。
第二,设立救济所,暂供无家可归的流民百姓安身,以免冻毙。
第三,以朝廷的名义号召官员捐献粮食,以供粥棚。凡参与捐献者,会由朝廷立碑,记录捐献数目以及身份,供百姓瞻仰。
第四,为了避免有人浑水摸鱼,冒充流民占便宜,太子还安排了专门的人,去负责检查。
若有发现贪便宜者,刺字罚银,昭告乡邻。鼓励邻里举报,奖励粮食。
最后,太子根据薛虹的建议,征召流民乞丐,以工代赈,负责配合官府清理积雪、救灾、灾后重建等等事宜。
当朝太子亲自下令,次日一早,粥棚便已经有十几处支了起来。
而京郊的破庙也被工部大刀阔斧的开始进行改造。
薛虹又请太子下教,命京城四周的道馆庙宇伸出援手,帮助朝廷赈灾。(皇帝下令称敕、太子王爷下令称教。)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