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的名义。
这件事已经征得黄莉和徐庆华的同意,毕竟,打广告的钱是高文玥出的。
对黄莉和徐庆华来说,他们是占了巧的,他们不用付出任何人力和物力,就能为自己免费宣传一波,他们乐意之至。
当然,高文玥也不会让他们完完全全的占巧,她让徐庆华帮她引荐一位编辑。
徐庆华当然同意了,只是动动嘴皮子的事。
高文玥在人民日报社见到了那位编辑,她要表达的诉求很简单,就是将高氏罐头的宣传语打在报纸的商业广告版本。
边疆特产
黄桃罐头
一口黄桃一口蜜
高文玥用的还是这个广告语,她特地将高氏罐头的合作和总工会绑在一起,然后再将每卖一瓶罐头就捐一毛钱的计划说了出来。
李越是人民报社的编辑,他本来就是受了领导的派遣才来跟高文玥对接商业广告这件事。
李越在看到那三句广告语时,他就已经很惊讶了。
这三句广告语乍一听只是朗朗上口,只有李越知道,这个广告语写的有多成功。
李越还陷在广告语的震惊之中,他就听到高文玥说捐钱的事情。
“捐,捐钱?”李越诧异的问道。
高文玥肯定的点头说:“是的,我们每卖出一瓶罐头就捐出一毛钱。我们高氏企业会成立一个帮扶基金会,将捐出来的钱通过基金会的名义去帮助广大的老百姓。”
高文玥此次跟总工会的合作,她卖出了一万瓶罐头,这就意味着她要捐1000元出来。
在这个还吃不饱还穿不暖的年代,高文玥一次就捐出1000元!
李越这才明白,为什么一个商业广告的版面会派他过来采访。
要知道,这可是人民日报的报社,每天排队来打广告的老板们数不胜数。
在北京,有钱也不一定能使得上那根笔杆子。
毕竟,人民日报的商业版是很有限的,能登的广告宣传更是少之又少。
然而,高文玥说的每一点,都符合人民日报的要求。
何况,这件事的本质上还充满了公益性质,这是一件好事,是一件对老百姓有益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