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的言行开始变得肆无忌惮起来。
又一次朝会,讨论的是科举取士的相关事宜。一位礼部官员恭敬地站出,说道:“陛下,科举乃我朝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历经数代完善,一直严格遵循既定的考试流程与标准。近年来,通过科举选拔出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他们入朝为官,为朝廷效力,成绩斐然。”
薛怀义却不以为然地哼了一声,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轻蔑的笑容,大声说道:“这些老规矩虽能选出一些人才,但也过于刻板,犹如给人才套上了重重枷锁。依我看,应该放宽对考生身份的限制,不论出身贵贱,是寒门子弟还是商贾之后,只要有才能,都应给予机会。而且,考试内容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诗词文章,那些东西不过是纸上谈兵。还应增加一些实务方面的考核,比如如何治理地方、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为朝廷所用。”
一位资历颇深的大臣忍不住反驳道:“薛大人,科举制度历经数朝完善,自有其合理性和严谨性。若随意更改,恐会扰乱现有秩序,引发诸多问题。选拔人才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鱼龙混杂,影响朝廷的根基。”
薛怀义瞪了那大臣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恼怒,大声说道:“你这老顽固,只知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如今时代不同了,陛下要开创的是一个前无古人的盛世,岂能拘泥于这些老规矩?陛下圣明,自然知道顺应时代变化,不拘一格降人才。你如此阻挠变革,是何居心?”
武则天看着两人争论,沉思片刻后,目光平和地说道:“怀义的想法倒是新颖,科举制度的确可适当改革,以选拔更多实用之才,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此事可由礼部牵头,会同其他相关部门,详细商讨改革方案,务必做到周全合理,既不影响公平公正,又能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
薛怀义得意地看了一眼那位反驳他的大臣,仿佛在宣告自己的胜利,脸上满是志得意满的神情。随着类似情况的增多,大臣们心中对薛怀义的不满与日俱增,但碍于武则天的威严,他们只能敢怒不敢言。
有一次退朝后,几位大臣私下聚在一处幽静的庭院中,忍不住发起了牢骚。
一位大臣皱着眉头,满脸无奈地说道:“这薛怀义仗着陛下的宠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