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尉迟宣也没当回事,可和黄瑾熙一起鉴赏一番之后,发现这个香炉很不一般。
这个香炉没有什么特别的花纹,外形美观大方,风格古朴厚重,炉耳、炉足、炉腹等处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感,比例协调,一眼看去就非常舒服。炉子内部的做工也非常精细,打磨得都很到位,基本看不到砂眼。
炉底刻着“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其中“德”字少一横。当然,仿品的款也都是这么模仿的。不过,这个款式书写规范、字口清晰、刻痕流畅、颜色统一,带有浓厚的书法韵味。
黄瑾熙书法水平极佳,她对这个款赞不绝口,不过尉迟宣倒是看不太出来。黄瑾熙也不废话,让尉迟宣拿原来那个清代的炉过来看。果然老话不假: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个款一比,一眼就能看出差别。清代那个炉子的底款就显得粗疏了。
这个宣德炉通体呈紫红色,色泽温润如玉,宝光内敛,珠光外现。从胎质来看,这个香炉铜质纯净细腻,有一种似玉石般的质感。这一点和清代那个炉子一比更是高下立现。
在文玩收藏领域,宣德炉这个领域是一个大坑,甚至可以说是天坑。
按照历史记载,宣德炉应该是由明宣宗朱瞻基下旨,在大明宣德三年用缅甸进贡的“风磨铜”为原料,参照皇府内藏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制作的铜香炉。
这批香炉用料极为精良,可以说是不惜成本,当年只制作了3000个。其中一部分用来赏赐勋贵,一部分放在古刹名寺烧香祈福,还有一部分皇家自用。
铜铸香炉的技术并不复杂,宣德炉因其审美上的追求,很多款式都没有繁复的花纹,这更是降低了仿造的门槛。此炉名声大噪后,后世很多人开始仿制这种香炉以牟利,甚至皇家也都开始重新仿制这种香炉,并且无一例外都要在底部打上“宣德”的款。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没法百分之百确定到底哪个香炉是真正的宣德三年制作的那批了。谁也不敢说手里的炉子是真正的宣德炉,只能是根据种种特征进行推测,认为这个应该差不多。
黄瑾熙对新得的这个香炉是爱不释手,她认为这个香炉任谁来看,说是真正的宣德炉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