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的道理却一点都不假,可以说是真实不虚。
无论哪朝哪代,官员必定是掌握物资分配的,不然他就不是官员。而掌握物资分配的人必然要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是人性,这是刻在基因里的,绝无可能得到任何改变。
清朝的时候有位名臣曹振镛,他就对自己家里人说过一句话:“宰相家里人还能有饿死的吗?”
这曹振镛可不是一般人。他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恩宠日隆。权臣、能臣、直臣、奸臣都不算少,但得善终的可就不多了。能历经三朝不倒,最后还能哀荣备至的,可谓凤毛麟角。曹振镛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个。
不过,这位曹大人很有特点,他不是清官,也不是贪官,还不是昏官,而是巧官。他最大的能力就是逢迎上意,围着皇上转。他最大的成就,就是让皇上认为他很有本事,很廉洁,很忠诚。
乾隆四十六年(1781),26岁的出身官宦世家的曹振镛考中进士,并且被选拔为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这是他仕途重要的一步。
明清科举中,读书人要先通过院试考中秀才,这时才算有了体制内身份,也可以说是有了功名。秀才已经相当不一般了,有了这一身份,便享受免税待遇,并且见到政府官员不必下跪,可以站着和政府官员说话。而一般普通群众则必须跪下和政府官员说话。真遇到官司了,衙门也不可以对秀才用刑,动不动打屁股这个办法是不能用在秀才这种人身上的。真的是证据确凿,必须要对秀才加以司法惩处,那么就要先走一套程序:地方官首先要与学政部门沟通,如果是涉及人命、造反等这样的大案,则由学政部门先免去其功名,再由地方上审理;而小案子则由学政处理,可以说是享有司法特权。
有了秀才身份,才可以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被称为举人。举人待遇更高,去衙门见县令,县令要设座,和举人称兄道弟,坐而论道。民间见了举人都要尊称举人老爷。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做到很大的官。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举人做到大学士、总督级别的,大概只有清代的左宗棠等极少数人。
考中举人,便可以参加第二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会试考中者被称为贡士。接下来贡士们要再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除非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