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孔子都被博主秀了一脸。
这个思维方式,简直就是堪比道家的阴阳相生了,正反相克了。
你说因为我弱,不能翦商,我就给你提出了:我弱,依然可以翦商的逻辑。
问题是,他听了觉得人家说的没毛病。
缯国就是一个实打实的例子。
“这位博主是名家门徒吗?辩论如此擅长。”
旁边,有人忍不住赞叹:“好精彩的思辨,他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新思路。”
其他弟子纷纷点头,他们跟随孔子都是学习知识的,每一种他们认为有用的知识都会如饥似渴的吸收。
“历史竟然还能这么看?”
“真是长见识了。”
大明,
崇祯咬着毛笔,再一次被震撼到了。
原来世界上真的有我认知以外的东西。
不是非黑即白,这就是弹幕中说的,老子讲述的矛盾与对立的统一
记下来,记下来。
他奋笔疾书,感觉又长脑子了。
大秦。
胡亥拍手大笑:“我说的没错吧,人家一定是有说法的,有些人抱残守缺,就是不愿意面对新的观点和思想。”
说完,他得意的斜了一眼淳于越等人。
叔孙通直接装死,我就当没看见,反正儒家史官丢人,关我叔孙通什么事?
淳于越气的半死,竖子胡亥竟然也能在他面前充当师长了。
他死死的盯着天幕,不服的争论:“这是强词夺理,牵强附会,历史不是这么解读的,不是靠着猜想。”
【按照逻辑,古公亶父翦周是逻辑通顺的,传统史学中,否认古公亶父翦周,也是符合逻辑的,怎么样才能判断这两个观点哪个正确呢?】
【当然是看证据。】
【按照传统观点,如果古公亶父不是因为翦商,覆灭殷商,而选择离开居住地的。
那么为什么要迁徙呢?
传统观点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古公亶父受到了戎狄的袭击,不得已才迁徙到了更安全的殷商疆土寻求庇护。】
【那么这么这种说法正确吗?完全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