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 > 第213章 历史可以很疯狂!(1/3)
    再说个疑点

    按史书记载,朱祁镇回师途中,停在土木堡。

    因为缺水,军中将士口渴难耐,人马困乏,丧失战斗力,至有此败。

    【掘井二丈余,亦不得水。——《明实录》。】

    这又是没带脑子写的。

    要知道,英宗离开京城,是七月中旬,正是夏秋交替,雨水充沛的季节。

    现实是,从居庸关到宣府、大同,这一路上,阴雨连天,下个没完。

    【丁酉,度居庸关,风雨连朝《国榷》】

    【辛丑,车驾至宣府,风雨大至,边关益急,扈从群臣互交章请驻跸。——《英宗实录》】

    上述文字,至少能看出两个问题。

    因为季节导致,沿途是有降雨的,根本用不着打井取水。

    况且,土木堡附近,有个官厅水库。

    水库虽然不是明朝修的,但能够修水库的地方,周边应该是能找到水源的。

    所以,缺水的说法,很难成立。

    其实,英宗在回师途中,真正缺的,是粮食。

    【未十日,兵士已乏粮矣。方秋,禾稼遍野,所过一空。】

    意思是,回去的路上,英宗麾下将士忍饥挨饿,逼得抢掠百姓刚成熟的庄稼。

    那么,粮食去哪了?

    按理说,英宗御驾亲征,后方的粮草,应该由坐镇京城的兵部供应。

    当时,兵部正牌尚书,老头子邝埜,跟在朱祁镇身边。

    负责此事的,只有一个人——

    兵部左侍郎,于谦!

    另外,别扯什么山高路远,粮食运不过去。

    所谓的京师保卫战之前,于少保一声令下,短短几天,就调光了通州仓的九百万石粮食。

    并京城周边七大粮仓,总计一千九百万石。

    这么多粮食,难道连五万人的军需都解决不了?

    要不说土木堡之变,姓于的有嫌疑呢,如此看来,不算冤枉他!

    而且,他敢给英宗断粮,罪名不小,就不怕被事后追责,难逃一死吗?

    可能,于少保未卜先知,料定英宗回不来了吧?

    死人嘛,是没必要吃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