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决这个问题,队员们和机械生物们一起对晶体的结构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找到一种方法来调整晶体的能量输出模式,使其与现有的能量转换装置相匹配。
经过数周的努力,艾娃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可以设计一种特殊的媒介,这种媒介可以在晶体和转换装置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调整晶体的能量特性,从而实现兼容性。”
大家开始按照这个设想进行试验。经过多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了一种透明胶状的媒介物质。当把晶体与这种媒介一起放置在能量转换装置中时,能量转换效率得到了显着的提高,虽然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但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现在可获取性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了。这种晶体在峡谷中的储量有多少呢?”李牧问道。
林雨带领一队机械生物再次回到峡谷。经过详细的勘测,他们发现这种晶体在峡谷底部虽然分布广泛,但开采难度极大。峡谷中布满了错综复杂的能量流,一不小心就会被卷入其中,导致开采设备损坏。
“看来要安全开采这种晶体并不容易,我们得想办法绕过这些能量流。”林雨说。
回到基地后,大家集思广益,设计出了一套特殊的开采方案。利用机械生物制造的能量护盾和队员们带来的先进牵引技术,可以将晶体安全地从能量流的干扰下开采出来。
在解决了可获取性的问题后,安全性和环境影响也需要进行测试。他们在一块空地上模拟了一个小型的机械星环境,将晶体能量引入其中进行测试。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种晶体在能量释放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对机械生物和其他设备也没有负面影响,而且对周围的环境温度和磁场的影响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最后就是再生性了。”夜莺说道。
经过深入研究,他们发现这种晶体是由一种特殊的地质过程形成的,这个过程极其缓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它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虽然它是不可再生能源,但以目前机械星的能量需求和这种晶体的储量来看,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可以满足机械星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需求。”艾娃分析道。
经过综合考虑所有因素,队员们和机械生物们一致认为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