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辈子的宋远开着冷藏车全国到处跑,山东寿光这个蔬菜产地自然是没少跑过的,也了解了这地方当年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60年代我国能生产出了农用聚乙烯塑料薄膜以后就有人想到用这个做大棚了,但是效果并不好。
一方面不抗风抗压、再加上当时技术水平不够,薄膜透光率比较低导致大棚内温度上不来,必须要在里面不停烧煤加热,成本非常大不说还只能种绿叶菜,黄瓜、西红柿这些都种不了。
所以大棚蔬菜就一直没流行起来。
到了80年代辽宁瓦房店一位姓韩的农民在自家后院发明了一种琴弦结构的土墙大棚,抗风抗压能力大大提高不说还不用任何燃料加温,单纯靠日光就能让大棚内部维持在20度以上。
1989年山东寿光三元朱村听说了以后专门跑去学习又聘请为顾问,开始推广第一代大棚。
第一代大棚很简单,半湿土夯墙、竹竿当骨架再配上水泥立柱,虽然保温效果并不是太好但也能种出黄瓜了。
三元朱村至今还保留的第一代大棚。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和八九十年代的三元朱村不同,除了农用塑料薄膜现在没有以外,宋远能调动的资源可比他们要强的多了。
对于他们比较难弄到的水泥红砖、玻璃、钢管等等,宋远现在都能弄到手,所以宋远就打算干脆直接上第五代和第六代大棚的结合体。
第五代大棚是用机械化挖掘后加厚夯实的土墙,保温好造价还低一些,现在山东那边还有很多人在用。
第六代大棚就是高温大棚,用镀锌管取代竹竿后增加了强度,大棚可以做的更为高大。再加上使用自动放风机,每个大棚的宽度可以达到18米。
宋远觉得五金厂用不着建那么大的,但搞小一点的还是可以的。
和王老师比比划划的说了半天,王老师是彻底明白了宋远的想法后也兴奋起来了,一次建上数百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实验的机会,当即答应下来和五金厂合作开展试验了。
这事当然不能两个人嘴上一说就定下来,五金厂这边要开会定下来,学院那边开个课题也要走流程,双方都开始忙了起来。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