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春。
不知为何,这个冬天特别的冷。坐落于长江之畔的京师,已经接连下了好几场大雪。
虽然臣子们都说“瑞雪兆丰年”,来年必有好收成,但刚刚登基半年有余的朱允炆,看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心情却始终轻松不起来。
“陛下。”
翰林院侍讲方孝孺从内侍手中接过暖炉,亲自试了试温度,这才走到谨身殿门口,本想将暖炉塞给朱允炆,却被朱允炆摇了摇头推开了。
“陛下可是在心忧百姓?”
“知我者,方先生是也。”朱允炆叹了口气,“自去岁皇爷爷龙驭宾天,这半年来朕始终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总觉得皇爷爷还在世,朕还没有做好当皇帝的准备。”
方孝孺和同在殿里的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对视一眼。
三人作为建文朝的智囊团,如何不知,这位年仅22岁的新帝,这是在担忧自己做得不够好,无法驾驭朱元璋离世后错综复杂的朝政。
“陛下放心。”
方孝孺上前一步,终于还是将暖炉强行塞到手已经冻得通红的朱允炆怀里。
“陛下,此番白灾肆虐,不只是京师早有应对,臣亦早已传陛下旨意,命各地官员组织人力加强巡视,帮助百姓修缮因积雪垮塌的房屋,若当地有灾情,可先开仓放粮,再补公文报备。百姓们必能安然度过寒冬,陛下勿忧。”
“嗯,有先生在,想必自是思虑周全的。”
朱允炆闻言,终于松了口气,点点头,随即又好像想到什么。
“对了先生,从我私人府库里再拨一万两白银,作为救济金,专门救济那些丧失劳动力的孤儿老者弱妇,此事便由先生你亲自去办。”
“陛下仁德,臣遵旨。”
方孝孺对朱允炆的表现很满意。
继洪武大帝严刑峻法之后,大明能够迎来一位宽刑省狱,减轻赋税的仁君,真乃社稷之幸、苍生之福。
齐泰和黄子澄,对俩人讨论的内政,倒似乎没那么关心。
不过,他二人此番进宫,亦是有要事要奏。
这事,事关大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