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后世,就是为了从那些日夜不休的聒噪中偷得半日清净,谁曾想,他只是一句疑惑,就又让这些喜欢较真的臣子们吵了起来。
“好了,各位爱卿的观点朕已知晓。不过,朕想知道宁校长怎么看?后世人,又是如何看待我大宋的这场变法?”
宁野一愣,没想到赵顼竟然还会问题转移大法。
刚刚还在旁观君臣对话的宁野,顿时就像被老师点了名,不得不起身回答问题。
“变法没有错,世间无一成不变之法,我肯定是支持你变法的。”
宁野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没错,作为一个未来人,他肯定是变法派,但他不是大宋的新党。
苏轼闻言,眉头微蹙,后人居然赞同变法?他很想听听宁野这个后世人的观点。
“哦?”
赵顼听到宁野的表态,神色终于舒缓。
“大宋有三冗,冗员、冗兵、冗费。”
宁野开门见山,一针见血指出了王安石曾经和赵顼深入讨论过的问题。
苏轼的弟弟苏辙在熙宁二年《上皇帝书》中就曾提出“事之害财者三:一曰冗官,二曰冗兵,三日冗费”得到赵顼认可,只不过,苏辙的理财思路还是在节流基础上,这和王安石的开源理念有着根本的不同。
“由于大宋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政策,导致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此为冗员。”
“为稳定国朝,实行养兵之策,‘更戍法’更是导致兵将不相习,士兵多而不精,此为冗兵。”
“军队、官员激增,加上大修土木、修建寺观,财政入不敷出,此为冗费。”
“三冗危机下,大宋可谓是内忧外患,变法亡,不变法亦亡。”
赵顼听到宁野关于三冗的说法,眼睛立马就亮了,这见识真可谓是一语中的。他正是意识到这些问题,想要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才期望如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所言“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既然变法是对的,为何宁校长又说变法失败了?是因为朕半途而废了么?”
赵顼很不理解。
在他看来,除非他自己将来改弦更张,否则他真的很难想象,他以九五之尊举一国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