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群鸽 > 第六十五章 缸中之脑(2/3)
们的文明自从诞生以来所制造的新生物寥寥无几。

    这些伦理学上的考虑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新创造出来的生命究竟能不能受到自己的控制,毕竟我们甚至无法确定自己能否和与自身有生殖隔离的物种进行真正的交流和互动。

    诸如此类的他心问题在宇宙探索的过程中层出不穷,也直接推动了一门新学科的诞生,那就是物种间关系学。

    这门课难度极大,但却是一号观测员在受教育时期学得最好的一门课,他当年考试季交的实习作业直接被当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科研成果在整个学术界进行发表了。

    但是无论如何,能否与新生物进沟通本身就是概率问题,所以制造新生命的风险依旧很大。再说了,为什么要主动造出来一个新物种来和自己抢宇宙中本来就不多的负熵?

    也是基于这种考虑,绝大多数以实验为目的被制造出来的新生物在实验周期结束之后就会被立刻销毁,这当然也遭到了一些博爱的“生命保护人士”的反对,但是在一次巨大事故之后所有的不同声音就全部消失了。

    当时实验室里制造的能量生物以极其恐怖的速度在空间内迅速蔓延,在吞噬了大量恒星之后发展壮大,甚至和金属文明进行了长时间的宇宙战争。

    当然,那场战争的结局是金属文明的胜利,但是代价也极为高昂。

    从那次事件之后,如果实验室生物已经扩散到了宇宙空间或者被发现有扩散到宇宙空间的潜在可能,那么其所诞生于的那个培养皿星球周围数百个天文单位的空间范围会被全部划作隔离区,与之相关的研究活动也会被强制叫停,只能等待专业人员来进行销毁处理。

    不过纵观历史,这种情况其实极少发生,因为创造生命所需要的实验条件一半都是极为苛刻的。类似的实验全都是被文明的集体意识所推动。

    而那些被手搓出来的新生命从诞生之日起就会吸引整个文明的注意力,像是《科学怪人》里面疯狂科学家弗兰肯斯坦自己在小作坊里面制造出魔鬼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很有意思的一点,最早的科学幻想小说不是1866年出版的《海底两万里》,而是诞生于1818年的《科学怪人》。这本书作为西方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