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了这些宇宙的造物主似乎是想要用这种手段来彻底隔绝不同层级的宇宙之间的相互干扰。
金属文明为了突破这个障壁做了大量的尝试,全部都是对微观世界的操作,毕竟观测比已知宇宙大数十个数量级的巨型世界是绝对不可能的。
他们曾经尝试过将意识连续地转移到更小的脑载体上,或者在比正常的大脑小得多的材料上进行人工建构来创造具有独立意识的可以交流的微观生物,但是无论如何这些尝试都只能把生物的身体缩小不到十个数量级,远远达不到微观粒子的尺度。
后来他们开始对对称性进行操作,把可以直接观测的尺度推进到了自身尺度的百亿分之一,那似乎就是已知的科技的极限了,距离能够观测预言中比基本粒子还要小的文明还差的太远了。
当然所谓的基本粒子本身也是借用了人类科学范式中的词语,金属文明对场论和量子系统的研究要深入得多,早就抛弃规范场和基本粒子的概念了。
这些技术上的困难并没有消减他们探索更小的世界的热情,按照金属文明的猜想,每一个尺度上都存在大量的文明,而整个世界上有多少个尺度,他们也并不清楚。
与空间和时间相比,尺度的限制要难以突破得多,我们所能够理解的也只有与自身尺度类似的结构。
。。。
一号观测员从向着木星前进的方向折返回来,很快就抵达了太阳系的第三大卫星,也就是第四颗伽利略卫星附近,这颗布满斑点的星球和它的同伴木卫二的下方都埋藏着另外的碳基生物。
那些斑点诉说着这颗卫星的历史,它似乎是整个宇宙中被陨石轰击最密集的天体了。不过由于它的表面是一层坚硬的厚度一百公里左右的冰质地岩石圈,这些撞击并没有影响到其下方的内部结构。
在岩石圈下方,就是深度达到300公里的液体海洋,它的成分与地球的海洋十分类似,但是含有更多的氮元素和氯元素,而碳基生命生命就存在于这片广阔的海洋之中。
这次一号观测员并没有进入一个停泊轨道,而是直接降落到了这颗木星的冰月亮表面。由于木星本身的引力过于巨大,在木卫四周围的宇宙空间内停泊是很不稳定的,也不太好维持姿态,所以降落到卫星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