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马上就会被轰下去。
这次,清军终于动真格的了:战鼓咚咚,响彻天际,领队的都统、佐领大声对士兵喊话,鼓励他们无需害怕。厄鲁特兵经过几轮交战,不剩多少,我方有兵力优势。
车臣汗部和乌珠穆沁的骑兵,大概已经猜到这不是真相,所以没有冲在最前面。
最后的较量开始了。
噶尔丹把自己当作诱饵,身穿重甲,站在阵地的最前面,足有六个人帮他换枪、填充火药。士兵的信心被统帅极大地鼓舞,肾上腺素飙升,对战斗的渴望,上升到顶点。
阿喇尼手里没有望远镜。即便有,看出局势不对劲,他也指挥不动军队。从只剩七千人留守的清军阵地视角看,双方陷入了胶着状态:不断有人冲上去,然后被打下来,但是整体在向前、向上移动。
于是,清军掉入陷阱,最后的七千人也上了战场,去支援貌似只差一口气,便能全歼敌军的战友。
狂喜的丹济拉有点操之过急,宣布出兵太早。好在军队经过整整一上午的养精蓄锐,移动速度极快。大约两万人从山后面的树林里绕出来,左右夹攻,对清军形成包围态势。压阵的蒙古各部骑兵看清这是个陷阱后,立刻调转马头突围。跟着他们跑的,还有几百个八旗步兵。剩下的,只能背水一战。
噶尔丹的大炮,终于响了。
与此同时,前方火枪需要重新填充的准军士兵连忙打着手势,呼唤隐藏着的同伴送满膛的新枪过来。这种交替打法是噶尔丹从罗刹那里学来的,花了差不多三个月,在尼布楚练习成熟。
面对这样的惨状,阿喇尼冰冻在原地,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扭转颓势。他被留下的护卫硬推上马。再不走,理藩院尚书再次被俘虏,在两万人的保护下被俘虏,大清的颜面何存?
上马后,阿喇尼突然恢复了行动能力。他最后望了一眼激战正酣的前沿阵地。
清军一般通过甲胄的颜色辨别部署,但他此刻无法分辨,不断被炮火驱逐出坡顶阵地的士兵属于哪一旗,哪一营,因为全都是红色,模糊的红色。包围圈里的七千人在自发地组织自救。他们冲着严严实实的敌阵某一点强冲,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幸运儿,能够伏在马上,逃之夭夭。
大地随着每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