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娡为了推波助澜,暗中联络大臣向皇帝进言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太子之母宜号皇后。”引得景帝大怒,当场处死了进言的官员,又废黜了太子刘荣,改立为临江王。
之后不久,得宠的王娡顺理成章被封为皇后,她的儿子刘彻成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此后汉景帝再也没有见过栗姬,栗姬愤懑嫉恨,最后郁郁而亡。
太子再次立成之后不久,汉景帝驾崩,在位十六年。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享年四十八岁,谥号孝景皇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前156年)。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帝国、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
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任人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从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