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天亮得晚,苏桐五点多就起了床,背着背篓摸黑上了路。
到达镇上时才六点钟多,天刚蒙蒙亮。再转去县里的班车,摇摇晃晃到县城已经九点多了。
苏桐没有耽搁,一路打听到了县城最大的中药店。
这是一家叫“济福堂”的老字号,据说祖祖辈辈都是行医的,在京城也颇有名气,虽然分号开到县里是近些年的事,但很受当地人认可。
药店面积很大,一进门便是高高的大柜台,两面都是满墙到顶的百眼柜,另一面却是放了玻璃柜台,摆了些药酒、药膏、清凉油、百凤丸之类的中成药。
看了这等规模和气派,苏桐心下稍安。
四下寻了寻,果然在角落一个柜台上找到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收药材”,然后密密麻麻标注了些常见的中药材价格,都是现在极易寻到的中药材,单价都不高,有的还注明了收购要求。
苏桐朝柜台里看了看,不远处有个小伙子正在看着方子配药,面相极年轻,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
每称好一味药,便按份数匀称地分倒在几张牛皮纸上,牛皮纸上各种药材已经堆了一小堆了。
只是他看起来不是很熟练,总是这份倒多了,那份倒少了,还得用小镊子又夹过来一些。
她等了一会儿,见也没人过来,只好喊了声“同志”,那人这才转过头来,
苏桐说明来意,那个小伙子便指了指小黑板,“价格都在上面,药材要符合我们的标准才能收。”
苏桐道:“同志,我的药材是你们小黑板上没有的,我想和你们老板谈谈可以吗?”
“对不起啊!没有的便不收,这是师傅定好的。”
“我的药材是不常见的,所以小黑板上不会写,但你们药店一定会需要的。”
“对不起啊!我们有自己的进货渠道,没写的便是不缺的。”
那小伙子头都不抬,应答得很礼貌,拒绝得也很干脆,估计是像她这样的情况不少。
小伙子似乎已经配完药了,开始把面前分好的药一个个包成药包。
苏桐往那边凑了凑,“同志,你看这样行不行?我帮你一个忙,然后你也帮我一个忙行吗?”
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