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骑兵数量太少,若能拥有千持长枪的重骑兵,和千持弓箭的轻骑兵,那他在这个春秋时代便能横着走了。
但实际情况是,木耒连这两个兵种各 300 人的规模都凑不出来,若是达到那种规模,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三两天过去了,寒氏又传来消息,赤狄的甲氏部落已东出太行山,不久将抵达寒氏邑。寒氏打算将所有非战斗人员,全部迁移到木耒的封地,这些人总计约 5000 人。
这对木耒的封地也是巨大的考验,5000 多人在沐雷那边也是个较大的村子,在春秋时期,这算得上是一座像模像样的小城池的人口。
虽说木耒已派出工兵前往隘口为寒氏挖掘地窨子过冬,但这才两三天得时间,工程也才刚开工,而且现在正值腊月,虽说天气不算太冷,但土地也冻了一两寸厚啊。
尽管工兵配备了新的铁锹、铁镐等工具,挖掘速度较快,但要建成能满足四五千人居住的地窨子,至少需要 5 到 10 天。
实际上时间还是够用的,正常情况下,寒氏的人员迁移过来,五六天都完不成。
但如今情况特殊,在赤狄的步步紧逼下,寒氏几乎 24 小时不间断地迁移,夜间也不停,最终用了三四天时间,将绝大多数老弱妇孺迁移到了木耒的封地。
单纯的人口迁移速度还快些,主要是海量的物资拖慢了速度。
几万担粮食、数十车铜钱,以及数不清的各类皮货、上等陶器、漆器、青铜器、布匹、牲畜。
还有数十车原本来自木耒封地的纸张、毛衣、铁锭等也都被拉了回来。
蹇叔看到这些直摇头,敢情从封地买走的东西又都拉了回来,他们这完全是囤货的模式,而不是买走后立即出手销售。
那些铁锭多达几万斤,至少是木耒封地三四个月给他们的交付量。
寒氏家主的直系亲属,搬到了弓邑的商栈居住,那里有比较好的房子。在西南隘口居住的都是些庶民、奴隶以及地位低下的士徒等人。
等寒氏的人员基本迁移完毕,赤狄的甲氏部落也从山中出来了,他们出山的地方是太行山的滏口陉,就在寒氏邑南边几十里处。
甲氏部落出兵共有六七千人,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