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叔随后问道:“若按此郡县制推行,兵卒之征召又如何为之?
现今诸夏之国,兵卒皆由各城邑大夫带领,若行郡县制,谁又来统兵作战?”
木耒基本没有怎么思考,就直接答道:“兵源之事,途径有三。
各县置县尉,县尉负责一城之征兵及县内治安,军情危急时,则按比例征召县内可战之兵员。此为其一。
每县统领数乡,可另加1至2屯,此屯为军屯,军屯之民可称军户,军户无需纳税,其田亩所产全归军户所有。
但军户每户需出一人为兵,每年所训整时间不低于百日,此军为常备军,又为各县之治安军。此为其二。
除此之外,可于国内各地设置卫所,卫所之兵,为国家之精兵。
如现今弓邑之骑兵与火器兵,我将尽数交于白驷和颊戎,令其在邯郸与邢台之间设一卫所。
卫所之民皆无税赋,且卫所之兵,皆有军饷可领。其每年训整时间不低于180日。且训整所食之粮亦由国库承担。”
蹇叔又问道:“何为军饷?”
“即为普通士卒之俸禄。”木耒答道。
当兵还可以挣钱,这是蹇叔怎么也不会想到的。
木耒对答如流,蹇叔从他的回答中找挑不出一点毛病,他对木耒的这个回答非常满意。
两人谈完兵源和兵制的问题,蹇叔又提出郡县制的其他问题。
蹇叔又说道:“既然各城邑皆由国君指派官员,但夷仪城、元氏邑以及石邑城,此三城邑已是他人之封邑,我等又当如何处置?”
蹇叔又向木耒抛出的这个问题,确实很难解决,其他的城邑全都是攻占下来的,没有领主,指派官员也没有什么压力。
木耒也想过这三个城邑的问题,处理起来也很头痛。
一个是自己老师的封地,一个是自己老丈人的封地,石邑城倒是没和自己关系,但若是强行推行县制,肯定会受到人家的抵制,甚至是反叛。
当然,制度变革需要有一个过程,对于这三个城邑来说,或许只能妥协,采用折中的办法。
木耒回答道:“待郡县制推行时,此三城邑会按另行为之。如从元氏邑与石邑城调出千户之民,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