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蒙蔽了眼,居然忘了最重要的。
“咳咳,这聊的高兴,我都忘了问了,你这次要拍的是什么故事了?”
“韩董,剧本我没带着,我就在这儿给你说说。”
林凡坐正了些,当即说起了自己的电影大纲:“我这次要拍的电影名字是《入殓师》~”
没错,林凡这次要抄,啊呸!要拍的正是几乎横扫2008年日本影坛所有奖项,并且拿下了200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入殓师》。
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青木新门,根据自己亲身经历而编写的小说《纳棺夫日记》。
小说是1993年出版发行,虽然很不情愿,但为了日后的发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林凡在打算拍摄这部电影时,还是让李翔跟出版社联系,并且顺利拿到了影视改编权。
事实上,李翔找到出版社,提出要购买影视改编权的时候,出版社甚至作者本人都很意外。
《纳棺夫日记》出版后在日本确实引起过不小的讨论度,但因为涉及殡葬这种被普通人忌讳的话题,哪怕最火的时候,都没有人协商过影视改编权。
而现在出版至今10年过去,小说早就过了最火爆的时期,却有国外的影视公司找上门,说要买下影视改编权,简直神奇。
大概是太过冷门,生怕买家反悔,李翔只花了30万华夏币,就买下了影视改编权。
《入殓师》讲述了一个人到中年,却一事无成的男主从大城市回到家乡小城,为了生计最终加入殡葬行业,成为一名新手入殓师的故事。
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借着<死亡>这个主题,去探讨<生>的意义。
片名是《入殓师》但电影的切入点则主要聚焦在生者面对亲人离别时的情绪反映,通过此来引申出东方儒家文化的生死观。
事实上,在东方文化中,由于死与生相对,葬礼等的话题其实一直被归类为禁忌,死亡更多地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
所有人都畏惧抵触死亡,甚至不愿谈及。
因此在《入殓师》出现前,整个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区域,都没有一部真正讨论东方人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