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当导演:开场横扫戛纳电影节 > 第233章 路演(1/4)
    《林凡导演新片,票房剑指1亿》

    《年少轻狂,还是陈竹在胸,7月让我们见证第4位票房过亿导演的诞生》

    《那些年,你的故事里,有没有个女孩叫沈佳宜》

    首映结束后,卫视媒体都报道了《那些年》首映礼上的盛况,同时话题聚焦在了林凡现场放下的豪言壮志。

    同时,网络媒体和影评人也开始对电影本身进行了评价。

    那天到场的幸运观众以粉丝为主,他们自然是电影最狂热的支持者。而那些影评人,当天离开时也都拿到了非凡影业送出的车马费和润笔费。

    所以,只要是来看了首映的,上到影评人,下到普通的观众,对《那些年》都是赞不绝口。

    “剧情清新浪漫,情节真是动人。”

    “我看的不是电影,而是我已经逝去的青春。”

    “还没看的,请准备好纸巾。婚礼开场时,真的会看哭的。”

    “谢谢你,喜欢我。我也好喜欢当时那么喜欢你的我。真的有被这段台词感动到。也只有那时候的我们,才会爱的那么纯粹,又义无反顾。”

    “看完电影,我只想说只可惜永远回不去了,小时候总是抱怨为何不能快点长大,长大之后又怀念学生时代的自己。”

    十八九岁,本来就是有点文青病,悲春伤秋的年纪,一条条带着伤感氛围的影评论,最先吸引到的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广大学生群体。

    7月15日,电影上映当天,就有一群群学生相约,成群的走进了影院。

    没有烫头,没有叛逆,更没有抽烟和堕胎,和以往的青春类题材作品不同,《那些年》在一众标榜叛逆等于个性和自由的青春片里,干净就像是一个十几岁孩子的日记。

    它记录的正是所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普通人的生活里,又哪有那么多的堕胎打架私奔。

    《那些年》整体上保留了大部分人对青春最简单也是最初的印象。正是这份相似的普通,把这群人感动的不要不要。

    很多人都在观影过后,在网络上分享起了自己相似的青春故事。

    这种分享,也加快了《那些年》的传播。

    另外,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