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间,白溪和李主任对接了一下送“勾芒”的事情,虽然作为国家级的研究中心,也不差这点经费。
但送的,总归是好的!
同时,白溪也希望和“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进行一些深度合作,共同助力高产粮田的标准化制定。
这次和元老交谈,也让白溪意识到,勾芒还有很多可以强化的地方。
那就是标准化,更细节、更落地的标准化。
以前勾芒的标准化:你说撒多少就撒多少,你说撒什么就撒什么。
未来的勾芒标准化:伱就说你种的是什么,然后根据地区、气候、水土、农学知识,由系统告诉你该撒什么,什么时候撒,撒多少。
甚至通过勾芒的数据记录,可以远程提醒,谁家该补肥了,谁家该打药,谁家成长情况不理想,要追肥了。
再联通天气预报系统,甚至还能预先指导作业。
这样以后引进了勾芒,也就是引进了科学种植,结合传统农机的“耕种收”,未来未尝不能实现“傻瓜式农业”。
啥也不会,准备好“地”就行了。
白溪将这个想法和元老交流了一下,得到了元老的大力肯定。
“那就太好了!人人都是农学家!”
转而又问道:“不过难度很大吧?”
白溪想了想,说道:“一个是需要大量农业科学做支撑,另一个也需要建立数据中心,进行统计和集中处理,当然了,农业和地理都是敏感领域,还需要国家的支持。”
元老道:“步子可以小一点,就像我们搞试验田一样,你可以先尝试一部分区域,弄明白一种作物,然后再慢慢扩大。”
白溪立刻道:“那您觉得”
“就水稻怎么样?您这边的农业科学肯定是最厉害的,我先把水稻研究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