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业务量的增加,黄玲还想引进一些花边机之类的设备,,小工坊已经不能满足加工要求。
她和李一鸣一趟趟往工业局、工商局这些对口单位跑,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忙,在市区哪怕是市郊建个小型的工厂。
但是,在这个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时期,她们没有得到支持。
无奈之下,黄玲只能自己去找合适的地方。
她和李一鸣跑遍了整个苏州市,也没找到合适的地方。
就在她一筹莫展时,机会出现了。
棉纺厂林厂长和工会兰主任的长子林振峰大学毕业分配了工作,请黄玲到家里吃饭。
之前分配工作时,林厂长考虑到自己在这个系统里,就想着让儿子到厂里上班,以儿子现在的学历再加上几年的历练,肯定轻松做厂长。
林振峰是靠黄玲的补习才上的大学,一直很佩服她,每年放寒假暑假都会来拜访, 他就咨询了一下黄玲的意见。
黄玲不建议他回棉纺厂,说只要是市能接受的政府单位都比在厂里强,还给全面分析了一下。
林厂长不是不知道现在厂里的情况,但是他总觉得厂子不至于倒,铁饭碗肯定不会扔掉,但是听黄玲一分析,觉得很对,就放弃了回棉纺厂。
聊天的时候,黄玲一听是分到财政局就很高兴:
“小峰,这可是好单位,你学财经专业,专业也对口。”
“还得是您,告诉我上大学要参加什么活动,拿什么奖,考试要认真对待,每一样都帮了我的忙。和我争名额的那人就是因为奖没有我拿得多,平时成绩也不如我被刷了。哦,特别是严教授的推荐信,我现在的领导就是严教授的学生。”
“不关我的事,是你自己努力。”
谈话的时候,黄玲也和林厂长一家聊到了自己现在的困境。
林厂长想了想,问黄玲:“我还真有个合适的地方。”
黄玲来了兴趣,忙打听具体情况。
“我上次去织二厂,看到他们有个没用的车间,比棉纺厂的车间那是要小得多了,当时我听说是想进套新设备用来研究的,结果产品总需降了,分到二厂的就更少,那地方就没用上,新设备也没有买,我看可以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