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网游动漫 > 争论王国:儿童的奇思妙想世界 > 第301章 “名”的虚实:古代哲学中的名实之辨(1/4)
    第301章 “名”的虚实:古代哲学中的名实之辨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开启一段奇妙的哲学之旅,去探索古代哲学里“名”的虚实,也就是名实之辨。这可是一个非常有趣又充满智慧的话题呢,让我们通过一些历史名人的故事来了解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春秋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叫孔子。那时候,社会秩序有点混乱,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打仗,而且在每个国家内部,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很复杂。

    孔子就提出了“正名”的思想。他认为,“名”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国君就应该有国君的样子,要履行国君的职责;臣子就应该像臣子,要忠诚地辅佐国君;父亲要有父亲的威严和慈爱,儿子要孝顺父亲。这就像是给每个身份都贴上了一个正确的标签。

    有一次,孔子到了卫国。卫国当时的国君是卫出公,他的父亲蒯聩想要夺回国君的位置。孔子看到这种情况,就觉得这不符合“名”的规范。在孔子看来,国君之位应该名正言顺地传承。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这种名分,社会就会乱套。

    孔子的“正名”思想就像给混乱的社会开了一剂药方。他希望通过确定名分,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应该做的事情,这样社会就能恢复秩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的观念里,“名”是一种有着实际意义的东西,它不是虚的,它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秩序。

    战国时期有一位很有名的哲学家叫公孙龙。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观点,叫做“白马非马”。

    公孙龙是这样解释的:他说,马是用来描述外形的,白马是用来描述颜色的。白马既有马的外形,又有白色这个颜色的属性。如果说白马就是马,那就忽略了白马的颜色属性。所以,他认为白马不是马。

    有一天,公孙龙牵着一匹白马想要过关。按照规定,过关是要交税的,马要交马税。公孙龙就对守关的士兵说:“我这是白马,白马不是马,所以我不用交马税。”士兵听了觉得很奇怪,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反驳他。

    公孙龙的这个观点看起来很奇怪,他把“名”和“实”的关系变得很复杂。从实际的角度看,白马当然是马的一种,但是公孙龙从概念上把白马和马的“名”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