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不高兴,怪罪下来可不得了。
自己那贡品白摆了不说,还会招来报应,不得反失,未免太不上算了。
也或许是,后来的人怕动了前面的人先摆上的贡品,人家若不高兴,引起纠纷来就麻烦了吧。
要不就是感到从菩萨面前往下撤东西,既不恭敬,撤下来的东西又不知道怎么处理。
想了半天觉得无非就是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总之,不是大家不想动、不愿动、舍不得动,而是不敢动。
古兰作为发起人、始作俑者,是既不怕菩萨怪罪,也不怕别人不高兴的。
至于撤下来的东西,那就是垃圾了。垃圾还能怎么处理呀,扔掉呗。
于是,她作为第一个摆供的人,变成了撤供的义工。
每次她看到贡品多的摆不下了,就不辞劳苦的把最前面的那些不新鲜了的撤掉。
再把后面那些新鲜的,一层层挪上去。
撤下来的东西,她就用来上供之人遗弃的编织袋、方便袋装起来,提到不远处的一个草坑里扔掉了。
为了保护环境,打算等积攒多了,带工具上来把它掩埋掉。
说来也怪,菩萨面前的贡品没有动的,古兰扔在坑里的垃圾,却是每次连夜被清理的干干净净。
这倒省了古兰好多事,每次只是把剩下的垃圾袋收集起来,带回去投放在垃圾箱里了事。
自从古兰按照自己的标准,有序的撤换菩萨面前的贡品之后,菩萨面前又井然有序了。
古兰看着菩萨像是很高兴,自己也觉得很舒心。
更重要的是方便了来供奉的善男信女。
在这之前,那些来上供的人们,每次都犯掂对。
想往前摆吧,前边满满当当的,摆不下。又不敢给人家动。
摆在后边呢,觉得菩萨用起来不方便。也怕菩萨用不上,枉费了自己一片苦心。
现在菩萨面前就保持着那么两三道供,菩萨肯定都能看得到,也能够得着。
自己摆上的供是最新鲜的,又是最精美的,菩萨当然要品尝品尝了。
这样来一趟,意愿达成,也就心安了。
这样来来往往的人就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