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的微笑,不再是自然的死亡反应,而是催眠状态下的一种“放松”和“接纳”。
他们回顾李晨曦的社交圈,发现几名嫌疑人的行为都有些可疑。李晨曦的前男友张彬,现男友杨超,甚至她的同学刘阳,每个人的关系看似亲密,但却都有着各自的隐秘。一些社交媒体上的对话记录显示,李晨曦与张彬有过几次长时间的交谈,而与杨超的互动也显得特别频繁,尤其是在她失踪的前几天。
但是,所有人都表示自己与李晨曦失踪时的行为完全不相关。张彬声称自己那晚有明确的不在场证明,杨超和刘阳也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自己当时并未在瑶山或附近出现。
陆辰决定对李晨曦的社交圈进行更深入的调查。通过分析她与这些人的短信记录,他注意到了一些微妙的迹象。尤其是,李晨曦与一名不明身份的账号频繁联系,这个账号的名字非常简单,只有一个字母:“x”。
陆辰查找了李晨曦的手机记录,发现她与“x”的对话内容充满了隐秘性。有些对话内容看似毫无意义,但细看之下,每一条信息都带着某种暗示。这些信息并不直接提到任何威胁,但其中的语言和语气,却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施加着无形的压力。
心理操控:
陆辰开始考虑一个更为复杂的可能性——或许“x”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通讯对象,而是某个心理操控者,或者是一个背后操控整个案件的存在。李晨曦是否在接触到“x”之后,逐渐被引导进入了某种心理状态,最终以一种无声的方式,迎接了死亡?
他翻阅李晨曦的个人资料,注意到她最近几个月的情绪变化。她有过几次抑郁的表现,甚至在社交平台上发过一些看似无意义的动态,暗示自己生活中的不安。她似乎在寻找某种精神上的慰藉,或者渴望一种释放。这让陆辰回忆起,他曾在一些犯罪心理学的书籍中看到过类似的案例——某些人在精神压力下,会通过与特定的“引导者”联系,逐渐放下自我防御机制,进入一种由外力控制的心理状态。
但这一切依然没有确凿的证据。即便李晨曦与“x”的关系值得怀疑,仍旧无法证实这个“x”就是她死亡的直接诱因。更重要的是,李晨曦死亡前的“宁静微笑”,是如何形成的?她真的是在接受催眠,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