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不尽相同,但以礼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礼制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礼仪的衰落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冲击,中国的传统礼仪开始受到很大的冲击,传统礼仪走向衰落。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以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地抨击,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他们认为,要救中国,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就必须冲破封建主义的思想束缚,广泛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他们在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同时,也全盘否定了传统礼仪,甚至将传统礼仪视为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
新中国成立后,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传统礼仪被视为封建糟粕而遭到全盘否定。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礼仪更是被视为“四旧”之一而遭到彻底批判和全面否定。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人们在反思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礼仪,认识到传统礼仪在维系社会正常秩序、促进人际和谐、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于是,传统礼仪逐渐得到恢复和重视。同时,人们也看到了传统礼仪中存在着的许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开始对传统礼仪进行扬弃,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三)中国礼仪的特点
礼仪具有普遍性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其本质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体现人们对彼此的尊重。这种尊重,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人人需要,处处适用。也就是说,礼仪是普遍适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是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
礼仪具有规范性
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方式和准则。这些行为方式和准则,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习惯,是大家共同认可、普遍遵守的。因此,礼仪具有规范性,对人们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
礼仪具有多样性